滨海论坛

搜索

守护孩子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安全上网指南请收藏→

[复制链接] 0
回复
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23 10:51 来自滨海论坛APP用户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无论是宅家休息、外出旅行,还是学习充电、拓展兴趣,互联网都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然而,网络世界虽然精彩纷呈,却也暗藏风险。这份暑期网络安全指南,请查收并传递给家长和孩子

 

@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严防隐私泄露

 

图片

 

在网络活动中,个人信息泄露是最常见的安全风险之一。暑假期间,大家可能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旅行照片、生活日常,或者参与各类网络活动、注册会员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以下行为请注意:

 

谨慎分享个人信息

 

不在非必要场合(如陌生群聊、不明网站、非正规问卷)透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校班级、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晒假期生活时,避免暴露定位、家庭环境细节。

 

强密码是基础防线

 

重要账户(支付、社交、邮箱)要设置复杂且唯一的密码(字母+数字+符号组合),避免使用生日、简单数字序列等易猜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密码。

 

验证码是最后屏障

 

任何索要短信验证码的行为都极其可疑!银行、支付平台、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索要验证码。坚决不说验证码!

 

@

健康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

 

图片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与现实社会一样需要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暑假期间,孩子们在社交平台、游戏社区等网络空间活动时间增多,更需提高警惕,自觉践行健康文明上网。以下行为请注意:

 

识别并拒绝有害信息

 

自觉抵制暴力、恐怖、色情、赌博、迷信等违法和不良信息。不浏览、不下载、不传播。发现后立即关闭页面,并向平台举报。

 

警惕网络欺凌

 

不在网上侮辱、诽谤、威胁他人。遭遇网络欺凌时,保存证据(截图、录屏),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向平台投诉举报,必要时报警。不做欺凌者,也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谨防网络交友陷阱

 

网络交友需谨慎,不轻信网友身份,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或进行经济往来。对涉及金钱、见面等要求务必提高警惕,及时与家长沟通。线下见面务必告知家长并确保在公共场所。

 

@

警惕网络诈骗陷阱,捂紧“钱袋子”

 

图片

 

暑假期间,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放松警惕的心理,通过游戏交易、钓鱼网站、兼职刷单等方式实施诈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及防范措施:

 

游戏交易诈骗

 

警惕低价出售游戏道具、账号、代练服务的信息,切勿私下交易或点击不明链接支付。牢记:官方平台交易才安全! 不轻信“客服”索要账号密码、验证码。

 

“免费福利”诱惑

 

对“扫码领红包”、“点击链接免费领游戏皮肤/道具”等噱头保持高度警惕,这些往往是钓鱼链接或恶意软件的伪装,目的就是窃取个人信息或账户资金。

 

兼职刷单诈骗

 

“足不出户、日赚千元”?此类信息多为诈骗!前期小额返利是诱饵,后期会以各种理由(如“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要求你持续投入,最终血本无归。要求兼职的垫资极有可能涉嫌诈骗!

 

@

防范网络沉迷,健康快乐上网

 

学会规律上网

 

合理规划“屏幕时间”。和孩子共同约定每日使用时长(如1小时),并明确具体时段(如饭后、完成作业后)。

 

用“现实活动”点亮生活。用丰富的现实体验填满孩子的空闲时光,让他们发现真实世界的乐趣远胜虚拟网络。比如上午安排书法练习,在笔墨书香中沉淀心性;下午去公园骑车,感受风拂耳畔的自由;傍晚约上邻居家孩子玩桌游,在互动中收获欢笑与友谊。

 

家长做好“无屏幕”榜样。不妨设立“家庭无屏幕时段”,例如晚餐时全家放下电子设备,围坐在一起聊聊趣事、分享心情,让温馨的互动成为家庭日常。

 

用“替代法”转移注意力

 

运动类:轮滑、游泳、跳绳等运动项目,既能消耗孩子过剩的精力,又能增强他们的体质。

 

创意类: 拼积木、画画、做手工等活动,能让孩子在发挥创意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社交类:约孩子的同学一起参加夏令营、逛博物馆等活动,用真实的社交互动替代线上的虚拟社交。

 

发现沉迷信号,别硬“堵”,要巧“疏”

 

共情沟通。先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对孩子说“妈妈知道这游戏有趣,通关很开心”,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担忧,“但熬夜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我们试试每天只玩40分钟,好吗?”

 

用“任务”限制时长。和孩子约定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后才能继续使用电子产品。比如约定“看完这集动画片,我们一起去买你爱吃的草莓”,用具体的目标帮助孩子学会适时暂停。

 

参与孩子的“世界”。如果孩子喜欢打游戏,家长可以偶尔加入其中,了解孩子的兴趣点,然后顺势引导,“这个游戏里涉及的历史故事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找一本相关的书来深入了解一下吗?”

 

@

拒绝网络欺凌,对“指尖上的暴力”说不

在遭受网络欺凌后,及时向父母、老师等寻求帮助,或拨打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到12309检察机关平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区”反映相关情况。

 

留存好遭受欺凌的证据材料

 

利用截图或者拍照的形式,将欺凌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便之后通过司法途径维权,惩处网络欺凌行为。

 

向平台举报欺凌行为

 

通知平台尽快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平台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

 

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对付欺凌最好的办法就是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赴法院起诉。

 

自己不做网络欺凌者

 

我们在上网时也应当做到不攻击、侮辱、诽谤他人,不曝光他人隐私,不制造和传播有关他人的不实信息,谨防助长网络欺凌。

 

 

来源:人民教育,综合整理自公安部网安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顺义检察、盐湖融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