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真精致和假精致的真正区别,看看你是哪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发朋友圈了?点开微信头像进去朋友圈,发现早已经设置为仅三天可见,那条横线隔绝了以往发过的朋友圈,同时也隔绝了他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以前,很多人痴迷于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把它当做社交的重要载体,朋友之间相互点赞或评论,可以增进感情。
哪怕是不熟悉的同事或客户,也会因为朋友圈的互动而拉近距离,变得亲近。
那时候,我们对于每一条朋友圈都很在意,图片要精心修过,文案要再三斟酌,甚至连图片的位置都要细心编排。
这样的朋友居然看起来很精致,发出去以后,会赢得他人的好感,看着越来越多的点赞,会感到深深地满足。
一开始,只是纯粹地想分享自己的生活,可是后来渐渐地变了味道,似乎不再为了记录生活而发,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发。一旦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慢慢地便会丢失真实的自己。
有些人甚至把朋友圈当作自己的一张名片,竭尽全力地去包装,哪怕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活得一地鸡毛,也要看起来光鲜亮丽。
可是这样做,只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读了贾平凹的《暂坐》一书,对于女性的精致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是他继《废都》以后的第二部城市题材的小说,记录了十多位截然不同的女性。
她们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全都在追寻理想生活的过程中,历经了各种各样的波折。是她们告诉我们,真正的精致,从来不是局限于表面,而是精修自己的内心。
总结来说,真正的精致便是做到内外合一,外在看起来有多么华丽,内心就要有多么丰盈,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精致,否则就是假精致。
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你用心对待生活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当你变得越来越强大,也便无惧生活中的变故和不安全感。
当你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才能离想要的自己越来越近。
然而道理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她们往往只是局限于表面的华丽,而不懂得精修自己的内心,以至于空有皮囊,却毫无内涵。
在贾平凹的《暂坐》里,便有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位女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富婆,从表面来看,她似乎是所有女人羡慕的对象,长得漂亮,打扮时尚,而且有着永远花不完的钱,永远不需要为生活而担忧。
在外人看来,一个如此富裕的人,应该活得很幸福,可实际上刚好相反。
因为欲望太多而渐渐脱离了实际,以至于跟眼前的幸福擦肩而过,整日沉浸于虚假的泡沫中,离所谓的真实越来越远。
她不懂得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反倒试图用美色来换取自己没有的。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为了追求并不存在的完美生活,她开始放高利贷,没想到却被有心之人利用,到最后,不仅没有赚到钱,甚至连本金也一同失去。
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借钱的方式来摆平那些向他借钱的人,以此保全自己。
她原本以为那些口口声声说着爱她的男人,是真的爱她,可实际上,她们不过是爱她的钱而已。如果她懂得知足,懂得珍惜,原本可以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可是却因为内心的欲望,因为太过贪婪,而落得一无所有。
在《暂坐》这本书里,类似的女性还有很多,她们性格鲜明,敢爱敢恨,却因为追求表面的浮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
这位富婆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无非是因为她的经历,极其具有代表性。
在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从来不在少数,这类人通常看不到已经拥有的幸福,反倒去追求一些人眼里的虚无。
无论拥有再多的钱财,也弥补不了内心深处的空虚,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精神是不独立的,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他人眼里,也就离想要的自己越来越远。
总是盲目跟他人攀比,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拥有,即便自己并不适合,并不需要。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曾经说过:“年轻时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跟他人无关。”
没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可能很难很难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一个真正精致的女人,一定是对自己负责的女人。她们不仅仅只是外在的精致,更多的是内在的自律。
她们会珍惜已经拥有的,会合理追求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仅仅活在表面,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
餐桌上的精美摆盘,一丝不苟的妆容,精心搭配的衣服和首饰等等,这些不是真正的精致。真正的精致是内在的淡定与从容,是灵魂深处散发的香气,是为人高度自律,是对自己负责到底。
正如贾平凹在《暂坐》里有段话说:那些看起来时尚且高尚的女人,可能昂贵的挎包里塞满了揉成团的卫生纸,裙子下的内衬被洗的泛黄,精致高跟鞋里的丝袜,也早已挂满了丝。
一个女人真正的精致,绝对不是外在的浮华,而是内在的气质,越是处于浮躁的年代,越是应该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强大的内心。
如果你时常觉得压力很大,不知该如何活出真正想要的自我,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精致,什么是外在的浮华,那么不妨读一读贾平凹的这本《暂坐》,书中反映的世间百态,足以令我们警醒。
只有真正读了你才会发现,书中的这些女主人公们,是我们内心的折射。她们在经营人生和感情的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无疑给我们敲响警钟。
这些女性,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更也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这本书的众生相里,我们能找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