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论坛

搜索

滨海籍书法家管峻清明节寄哀思:怀念恩师李敦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5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be9f3a7bfd0db713ec8b01682eef4452.jpg
管峻和李敦甫及家人合影

岁月有时像一部魔幻剧,将经历过的人与事一一封存。大部分的记忆会在时光里消逝如风,可有些人和事,却能在回忆里变得越来越清晰,那是人生转折处的明灯,照亮了我们今生的一段段新里程。
我的启蒙老师李敦甫先生,离开我们快20年了,每次想起和他相处时的点点滴滴,那些情景便好似老电影里的桥段,悠悠地回放着。
时光回溯到1979年秋天,滨海县举办全县中小学生书法比赛,我应学校要求准备作品送展,收稿地址是县文化馆。

65c58f31b81da6f6b28e4e3d50c5f438.jpg
李敦甫

记得那天下午大约一点钟,大哥用自行车将我带到了当时还在县城老西街的文化馆。因为是中午休息时间,馆内无人,我一个人静静地在那里等待。文化馆办公的地方很小,也比较简陋,但是满壁的墨香让我无比兴奋,平生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这么多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我的心里,这儿就是一片圣地。
半个小时后,一位三十多岁,理着平头,戴着眼镜的工作人员来了,他一见我便问:“你找谁?有什么事?”我忐忑地说明了来意,他说那得等李大爹来。
他说的李大爹,便是李敦甫老师。下午两点半钟,我看见六十多岁的李老健步走进了办公室。李老中等身材,偏瘦,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向脑后梳着,面色红润,神情威严。

905f22b7a864a8daf78813732b978470.jpg

60e14803a931cc863e41d5ed9b1676a2.jpg
李敦甫故居

李老让我将带来的两件作品打开,一幅写的是毛主席词《登六盘山》,另一幅写的是毛主席诗《西江月·井冈山》,两幅全是临摹毛主席的毛体草书。李老看了一眼习作,挠着头说:“你这可不行啊!怎么不用宣纸写呢?”我问什么是宣纸?他看我连宣纸都不知道,目光在我的脸上停了片刻,然后耐心地说:“你这是白油光纸,不是专用书画纸。书法比赛,参展作品要用宣纸书写才能装裱。”说罢,他让工作人员拿来一张宣纸,让我现场写一幅作品参展。
因为担心我不适应宣纸,他又让人拿来两张毛边纸,让我先试写两遍。我写了当年叶剑英元帅刚发表的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我边写,李老边提醒我要注意哪些事项,并告知我有几个字的结构怎样修改。之后,李老说:“现在可以用宣纸写了。”
写完之后,李老又让刚进文化馆工作的关山现场给我刻了一方印章。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拥有姓名印,也是我平生创作的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参展作品。
如果说,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几盏明灯,那这一次的光亮,正式开启了我追寻书画艺术的朝圣之旅。

b5f472f8fa07f1188ff0037319970cac.jpg
李敦甫书法

那一年,我十五岁,刚读高中。受了李敦甫老师的点拨,我开始临写唐楷,以颜柳为主线,并时常将临写的作业带到文化馆请李老指导。李老要求我必须精准地临摹,偶尔也示范几个字给我看。那些年,周末去文化馆看美术组的创作,听他们聊与书画相关的经年往事,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滨海,这座黄海边的小县城,并非鱼米之乡,物产也相对贫瘠,但艺术氛围一直很浓,才人辈出,文士风雅,书画艺术更是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李敦甫先生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李敦甫老师,字獾叟,生于民国五年(1916年),斋号:双榴馆、霜留馆、巧贫居。先生幼承庭训,祖上教书为业,家藏碑帖,积之充栋,自幼得以遍观群书。早年于颜体楷书用功最勤,后于魏碑研习颇深,以龙门十二品为根基,再吸收清代赵之谦的开合博大,尤于《石门铭》最为沉醉,并将《石门铭》结字之奇崛开合化为己用,出锋平中见奇,或楷或行,皆生趣盎然。
而李敦甫先生书法成就最高的应是其风格独特的篆书和隶书。其篆书上承秦汉,下接明清,拙厚古质又不乏灵动。其隶书则博采众长,早年遍临汉碑,《曹全》《礼器》《史晨》《乙瑛》《张迁》《华山》《西狭》《石门》无不悉心追求,在汉碑基础上他又吸收清人,尤其是邓石如雄浑古朴的风格,融会贯通,作品厚重而茂密。
受先生影响,我也将各种书体的研习当作日课,互参互鉴,收益良多。如今回想起来,先生居于滨海小县城,居然有如此广博的求艺胸襟,实为罕见,此乃吾辈后学之大幸。
然先生一生却一路荆棘,可谓一生风雨一生贫。1973年,先生自天场公社马套大队返回滨海,曾创作了篆书横幅“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款文中,先生直白“六次抄家,文物荡然,室如悬罄,放逐农村,羁居牛棚,妻亡子散,苟全归来。环顾老屋,劫后故纸狼藉,不禁凄然……”

f32f62cd1da8fb392db786cd9e45db72.jpg
李敦甫书法

1979年,我认识李敦甫先生时,先生已从人生低谷走了出来,有种劫后重生的振作状,他将之前的斋号由“双榴馆”改为“霜留馆”,意为风霜侵袭后,老菊尚留香。自冤情得以平反后,先生对文化馆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年逾古稀还曾壮游华山,访碑探幽,艺术创作也渐入佳境。其书作被送往日本展出,誉满东瀛。后又当选江苏省书协常务理事和省文史馆馆员。为江苏,特别是盐城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九十年代,先生曾将斋号改为“巧贫居”。我曾问其缘由,李老说:“我所住的滨海是黄河故道边的穷乡僻壤,但我安于此,乐于此,甘于寂寞和贫困。”
晚年的他,还常用一方闲章“江北獾子”,他解释:“獾子,是犬类动物,都在夜间活动,居住隐蔽,谁也找不到其藏身之处。”人生至此,已忘忧而尽乐也!
岁月如流水,往来成古今。李敦甫先生虽然离开我们近20年,但他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这些精品除了值得后人学习、研究、珍藏,更能让我们从中感知一位曾经饱经风霜的老人,睿智而坚劲的力量。

ba8be42bf2b84cff1b6ab90c6a55bebc.jpg
李敦甫塑像

他像立在黄海之滨的灯塔,照耀并引领着家乡的后学者不断前行。
今天盐城印社的孙环勇仁君,为了挖掘整理地方文化名人素材,特送来精心遴选的《李敦甫书法集》书稿,让我写点纪念文字。一页一页翻过,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纸间浮现,捧读之间感慨良多。正如苏东坡所云:“妍媸本自君,我岂相媚说。”
感恩在我少年时,遇见恩师李敦甫。
来源:精彩盐城
85c0fc90f77e660f638ef7e3cbb264e5.jpg
发表于 2020-4-5 09:17 来自滨海论坛APP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5 11:52 来自滨海论坛APP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范广仁 于涛 书法成就怎么样?我看东坎街上的商店招牌很多都是他们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