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清晨6时
薄雾尚未散尽
中山河的水面上已响起引擎的轰鸣
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与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登上执法艇,开启了当日的水域清障工作。这场从滨海船闸延伸至运盐河底的联合专项行动,正为全长62.5公里的中山河“舒筋通络”。
“各船注意,按预定区域展开排查,发现地笼、沉船立即上报!”随着执法艇上的指令下达,四艘施工船舶与两艘执法艇迅速分头行动,在宽阔河面形成扇形作业区。执法人员手持长杆网勾,细致搜寻水面及水下障碍;遇到隐蔽的渔网地笼,便用专业工具精准定位、打捞。阳光下,他们在船头来回穿梭,汗水很快浸透了制服。
高温炙烤下,后勤保障组的防暑物资成了“及时雨”。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用品整齐码放在保温箱中,由执法艇逐一向各作业点运送。“来,先擦擦汗,喝瓶正气水再干活!”队员们分发物资时不忘相互叮嘱,冰凉的毛巾拭去过往额间的汗水,薄荷味的清凉油轻抹太阳穴——这些简单的举动,让连续作战的队伍始终保持旺盛斗志,也为这场高温攻坚添了份暖心保障。
此次行动采用“水上巡查+精准清理+集中处置”模式,对水域开展拉网式排查。“这些地笼不仅破坏鱼类繁殖,还会缠绕过往船只的螺旋桨,隐患极大。”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员一边将一只长达5米的地笼拖上船,一边介绍,“我们清晨出发,就是为了趁水位稳定时高效作业,确保清理无死角。”
正午11时,执法队伍在临时停靠点短暂休整。船舱内,大家捧着盒饭匆匆用餐,话题却始终围绕清障进展。“自8月11日起,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拉网式排查打捞。”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党委书记、副大队长王亚海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标记清晰记录着每处障碍的位置与处置方案。短暂休整后,引擎声再度响起;直至暮色渐浓的19时30分,忙碌的身影才伴着余晖收队。
截至目前,联合执法队伍已清理地笼等禁用渔具4000余只,打捞沉船11艘。这场持续十余日的攻坚行动,不仅让水域生态重焕生机,更扫清了通航路上的“绊脚石”。两部门明确表示,将以此次专项行动为起点,构建常态化巡查机制,让中山河“水清、岸绿、航畅”成为常态,让这条黄金水道永远流淌着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