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以政策为基、以服务为桥、以创新为翼,全方位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走上岗位,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幸福生活。目前,全县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12510人中,已就业7821人。
“以前出门都难,现在每天和兄弟们一起直播带货,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日子过得踏实又有奔头。”近日,县互联网双创基地内,“轮椅兄弟连”直播团队成员周志兵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和另外4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在县残联免费提供的直播间里销售电动轮椅,不仅实现了创业梦,还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安置10名以上残疾人,且占企业职工比例达25%以上,就能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1.5%,可获每人每年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月最低工资标准2倍的补贴……”在雀来宝科技公司,县残联工作人员详细解读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这样的宣讲,已成常态。
为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我县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支持体系。在企业吸纳方面,严格执行《江苏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同时对达比例和超比例安置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形成“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在自主创业方面,出台《滨海县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实施办法》,为自主创业残疾人发放3000元~7000元一次性补贴,盲人开办保健按摩机构可获8000元创业补贴,从起步阶段为残疾人创业“添柴加火”。
县残联将每年的按比例就业年审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认真核对残疾员工信息,确保就业情况认定精准无误。“去年,我们酒店安置了3名残疾人,收到了残联的达比例奖励金,这让我们更有动力吸纳残疾人就业。”江苏欧堡利亚实业有限公司滨海大酒店人事经理对记者说。
得益于政策的精准落实,全县企业参与积极性持续提升,每年都有企业主动联系残联招聘残疾员工,形成了“企业得效益、残疾人得岗位、社会得和谐”的多赢局面。
提升技能是残疾人就业的“金钥匙”。为此,残联紧扣需求导向,坚持分类施教,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常年开设农村实用种植养殖、盲人按摩、电商直播、妇女手工制作等特色培训班,每年培训残疾人400人左右。
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培训内容不断“升级迭代”。为农村残疾人量身定制种养加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为年轻残疾人开设电商直播课程,紧跟数字经济浪潮;为妇女残疾人开展花艺、非遗项目等培训,发挥其细腻灵巧的优势。多样化的培训,让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这里有60多个岗位,大家看看有没有适合的。”今年全国助残日期间,一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举行,10多家企业带来了客服、包装、保洁等岗位,20多名残疾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这样的专场招聘会,每年举办不少于5场。
为让残疾人“好就业、就好业”,残联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及时推送招聘信息;主动走访企业,征集适合残疾人的岗位。今年上半年,残联帮助20多名残疾人找到工作。针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建立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微信服务群,开展一对一服务,每年我县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90%以上。
在促进企业吸纳残疾人方面,残联通过政策宣传、资金奖励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对于就业困难的重度残疾、行动不便者,创新推出“家门口就业”模式。全县每个镇(区、街道)都建有“残疾人之家”,300余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在这里实现辅助性就业,有收入,还能享受康复、照料、文体娱乐等服务。
“从3人小店到5家门店,从糊口谋生到带动68人就业,我赶上了好政策。”县天康盲人推拿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权的故事,激励着许多残疾人。2001年,叶权参加残联的盲人按摩培训后开起小店,在残联的扶持下,如今公司已成为“省级残疾人扶贫创业示范基地”,累计培训500多名盲人按摩师,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实现价值。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残疾人而言,更是尊严之基、幸福之源。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形成合力,消除认知偏见,完善无障碍设施,落实优惠政策,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更好环境。”县残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企业助力、自主创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让残疾人在就业创业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