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论坛

搜索

夫妻之间若能共享这些,多半是彼此的真爱 有些夫妻

[复制链接] 1
回复
43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1:13 来自滨海论坛APP用户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夫妻之间若能共享这些,多半是彼此的真爱

 

有些夫妻能够白头偕老,但有些夫妻爱着爱着便相看两生厌,最终彻底缘尽。

 

其中的差别,与人有关,也许很多人并非不够好,只是不合适罢了。

 

但更多的,是因为两人不懂得经营感情,以至于在平淡的琐碎中,丢失了最初的爱意。

 

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中,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正是如此。

 

结婚前的两人也曾恩爱甜蜜,羡煞旁人,但踏入婚姻的围城之后,却被彻底困住,最终不得不一别两宽。

 

他们并非没爱过,只不过是因为结婚太匆促,没有足够了解彼此,一旦被婚姻撕破双方的伪装,彼此之间就只有无尽的失望。

 

而且,双方都难以适应对方的家庭,这种不和谐的婚姻关系,也最终成了两人分开的源头之一。加之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双方都没有携手面对的决心,只能在人生的困难中彻底败下阵来。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结局,大抵就是很多人悲剧缩影。说到底,一对夫妻能否走到最后,不只要看他们是否相爱,更要看他们之间是否能做到完全地共享。

 

共享彼此的真实状态,才足以了解得更深刻;共享双方的家庭,才能打下坚固的基础;共享生活中的苦难,才能保证婚姻的质量。

 

如若不然,就是不了解,不能适应对方的家庭,不能与对方扛住风雨,那么缘尽,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与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相反的,是钱钟书与杨绛先生携手半生的真情。如果说前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反面案例的话,那么后者就是令人羡慕的正面典型。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迈入婚姻殿堂,却从未像方鸿渐与孙柔嘉那般矛盾重生,而是活成了文坛佳话,许多人眼里的神仙眷侣。

 

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们在相爱的基础上,做到了方鸿渐与孙柔嘉所没有的三个“共享”。他们向读者证明,夫妻之间若能共享这些,多半是彼此的真爱,可能不会轻易缘尽。

 

01:共享彼此的真实状态,唯有全面了解,方可避免矛盾

 

钱钟书与杨绛第一见面时,便已经占据了彼此的心,但他们并没有赶忙结婚,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

 

杨绛先生不止得知钱钟书的才华,也认识到他的脾气和性格;钱钟书不止看到杨绛先生的内涵,也理解她的理想和信念。

 

婚前,他们已在内心构筑了对方真实的样子,婚后,他们才不会觉得对方像是变了一个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细枝末节。

 

也正是因此,杨绛先生能够忍受钱钟书那极差的自理能力,钱钟书也能宽容杨绛先生的小脾气,毕竟这些,他们早已在婚前全盘接受。

 

婚后,二人依旧在如此共享。两人探讨学术和思想,共同体验彼此的爱好,变得越发亲密,也因此能够走得长久。

 

然而,现实中的许多男女却经常忽略这些问题。

 

他们被一时的感觉冲昏头脑,匆匆忙忙便踏入婚姻进程。直到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那英俊的外表下可能包裹着自己难以忍受的脾性,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争吵和后悔,没过多久就已缘尽。

 

离婚需要冷静,但结婚更需要如此。把恋爱的进程拖慢一些,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全部,共享彼此最真实的样子,才算是爱上对方,而不只是爱上他的某一部分。如此,婚后也不会过于失望。

 

02:共享彼此的家庭,给婚姻一份保障

 

方鸿渐与孙柔嘉匆匆结婚,根本没来得及去了解双方的父母,直到婚后才去拜访。

 

他们这才发现,对方的家庭与自己完全不合拍,虽然这样的矛盾不至于让他们离婚,可这也增加了许多不愉快。如果他们婚前能够共享彼此的家庭情况,那么这种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

 

原生家庭并非感情的决定性因素,却可以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婚姻的质量。想让婚姻更安稳些,一要提前了解,二要婚后适应,否则的话,婚姻只会鸡飞狗跳。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结婚前,都对彼此的家庭有所了解,结婚时,一向主张新式礼仪的杨绛先生也愿意尊重钱家,从旧俗结婚,婚后两人也一直在适应双方的家庭。

 

在这样的努力下,两种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非但没有成为两人感情的阻碍,反而为这段婚姻提供了保障,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经营能力。

 

共享彼此的原生家庭,就是粉碎婚姻中潜藏的矛盾,越早共享,越早适应,才能让婚姻中的烦恼越来越少。

 

03:共享苦难,在逆境中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相爱的那些年中,并非都是一派岁月静好,而是经常有困难发生。比如,两人曾在特殊时期被迫做苦工,但即便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两人依旧不离不弃,共同熬过最艰难的时光。

 

后来,钱钟书先生病重,杨绛先生必须要打起精神陪伴在丈夫身边,但她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她在两人的回忆录《我们仨》中写道,她最怕的不是困难,而是怕钱钟书会有一天消失不见。

 

能够在困境中如此坚守,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爱有多么真挚。夫妻之间若能做到如此,又怎么会走到缘尽呢?

 

虽然由为钱钟书先病故的原因,两人始终没有一起走到人生终点,但无论如何,杨绛先生和钱钟书都为我们示范了一对夫妻该有的样子。如果不是命运的戏谑,相信这样的夫妻必然能够白头偕老。

 

恋爱时可能只需要喜欢和爱,但结婚却需要不断的经营和努力,更要懂得如何共享。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婚姻经验却始终闪闪发光。学习两人的相处,不只能让自己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还能让自己感受到爱和温暖。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和对方走到最后,也不是没有付出努力,而是用错了方式方法。

 

此时,劝你一定要读一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这本书没有任何理论性的知识,也不会像那些婚姻宝典一样教你怎样经营感情,就只是在记录着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婚姻日常。

 

但正是这样琐碎平凡的温暖点滴,比任何话语都具有说服力,你能从中感受到真情,也会直观地理解,到底该如何经营婚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21-8-22 09:56 来自滨海论坛APP用户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江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