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论坛

标题: 寻访地名里的红色印记 振东村:红色精神照亮振兴路 [打印本页]

作者: 阔达笑画板    时间: 2025-8-21 10:16
标题: 寻访地名里的红色印记 振东村:红色精神照亮振兴路

在滨海港镇东北端

有一个以革命烈士命名的村庄——振东村

这是陈振东烈士奋勇斗争

壮烈牺牲的地方

如今

红色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

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陈振东,原名陈镇东,生于1917年,福建泉州南安人。少时随父兄侨居菲律宾,三十年代中期回国到上海求学。在学校党组织影响下,他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反共热潮,陈振东奉命撤退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同年年底调任盐阜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八滩区区长。1941年春,县参议会决定修筑沿海大堤,陈振东受命为现场指挥,他和部分工作人员率先进驻靠海边的尖头洋海堤办事处,一边防备日、伪、匪的骚扰,一边筹集粮草、物料,指挥民工修筑海堤。

 

“他们来到工地以后,夜以继日地忙着布置工作任务,组织粮草运用,调拨施工物资,检查施工质量,时常和民工们在一起挖土推车,在工地上和民工们一样吃盐蒿,吞玉米面和霉山芋干。”振东村老党员王正超向记者讲述道。

 

经过短短15天的奋战,海堤的重要部分——全长57华里的北段工程就修筑完成。然而,国民党及敌伪在政治上所进行的阴谋破坏从来没有停止。1941年7月,陈振东被卧底土匪李学正出卖,被当地土匪抓获。面对严刑逼供,陈振东义正言辞,坚强不屈,土匪无计可施,最终将他杀死在大堤上。

 

“他牺牲前还说,我就是为了修海堤来的,今天死在海堤上,也是值得的,死得其所,没有什么遗憾的。”王正超说。陈振东烈士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4岁。1945年经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将烈士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振东乡。现为滨海港镇,仍保留滨海港镇振东村的地名。

 

 

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近日,振东村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陈振东烈士事迹陈列馆,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实地接受红色教育,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凝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工作中,我将利用自己熟悉网络的优势,多宣传我们村的红色故事和发展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振东村。”振东村团支部书记吕相晔表示。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振东村始终将红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定期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走进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给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陈振东烈士事迹。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开展集体祭扫活动。村里的烈士广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如今,红色记忆已融入村庄的血脉,家家户户都珍藏着烈士革命故事,更成为建设美好家园、保障改善民生的动力源泉。近年,该村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聚焦村庄清洁、设施完善,因地制宜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硬化了道路,新建了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网络实现了升级。种粮大户带动规模化种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增加了收入,低保户实现全兜底,老人有了新农合保障,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出门有路灯照着,我们出行方便多了。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各方面都不错,平时来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情,村干部服务热情周到,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张大爷谈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先烈之名浸润家乡热土,不屈精神激励后人奋进。“振东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在陈振东烈士的精神鼓舞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以实干精神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振东村党总支书记何红庆说,“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利用好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扮靓美丽乡村,让振东村变得越来越好。”

 


文字/侍甜田

图片/刘朔池

初审/董菊香

审/吕纯军

终审/郭乃军
来源:滨海日报

 






欢迎光临 滨海论坛 (https://www.bhwan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